庇护漕运封‘护国明著天妃’”,再次重申了“康熙二十三年(1684)晋封天后”,“乾隆二
年(1737)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目前在中国与许多其他的国家都有这
个信仰的出现。她被人们称为妈祖、天后、天后圣母、德婆等。但无论用哪个圣号来称呼,都
表达了人们对她尊崇与敬重。妈祖信仰随着中国商人与移民的足迹落地在了越南。最初,这种信仰的传播路线是由南中部通过海路(大约在16世纪末)。在实际上,现在在南中部16世纪建造的妈祖庙宇已经消失了。在会安的婆寺被人们认为是一座崇拜天后的古庙,它源于是一座由福建华人在1626年建造的小庙。
咸水婆寺(Chua Ba Nuoc Man,平定省)也被认为是当地最早的天后庙宇之一。这个庙宇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从16世纪到19世纪咸水港口的发展,而且表示了阮朝皇帝对移居的华人实施敦睦政策。每年咸水婆寺的祭礼都是由当地人组织的,吸引了很多来自地区内外的信徒来祭祀。在富安,天后庙也是很早由华人建造的,其中由海南华人于1862年建造的在壈淎(Vung Lam)的天后圣母庙,也是一座南中部的古庙之一。此外,在一些南中部的会馆、庙宇中,妈
祖还被在顺化、岘港、芽庄、庆和市、宁顺市与平顺市的华人同祭或陪祭,这也有助于肯定在
南中部妈祖信仰的普遍性。
在17世纪时北部,妈祖信仰随着华商的足迹传播到繁忙的城市。与许多其他有华人足迹的
地方一样,他们最初的信仰庙宇都有简单建筑的,连缀帮会的活动程式。之后,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整个信仰文化机构,特别是天后信仰的机构逐渐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天后的祠庙逐渐
分为独立的信仰场所。当然,从成立之初就算是一个独立的信仰场所并不少见,但在一个小而
简单的规模上,它们只能满足一部分当地特定人群的信仰要求。兴安市献街的天后庙就是一个
典型的例子。最初,它只是一座小庙,由福建华人建造以感谢天后保佑,让他们顺利过海来到
这个地方安居乐业。之后,在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之前,这座小庙已被重修扩建,更加庄严。
如今献街的天后庙被认为是华人古代信仰的稀有建筑之一。此外,在北部其他的地方(如河内
市、南定市、清化市等)也有一些同祭或陪祭天后的宫庙。在每个这样的地方,由于当地文化
的特殊性,天后信仰的活动有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在这个地方积聚已逐渐“越南化”天后信仰的现象。
大约在16世纪末与17世纪初,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末清初,天后信仰跟随华人移居进入越南南部新地区。在主体与祭拜空间方面,天后信仰可以概括为三种不同形式。第一种是天后被供奉在华人的宫庙中,这是越南南部典型与普遍的现象。其中,天后主要在宫庙里被当为主祭,有正统性。此外,天后还被人们陪祭华人其他信仰形式的神灵,尤其是在关帝圣君的宫庙中。第二种是天后被供奉在私家的现象,其中主要在华侨家庭中,这是一种后来才出现的祭拜形式,其源于文化根源与尊敬、崇拜天后。第三种是天后被人们陪祭在京族人的寺庙中。尽管还没有关于这种祭礼现象的准确统计数据,但这在南部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古寺中。在地理环境方面,大部分南部省都有天后信仰的出现。根据阮玉诗的调查,在越南西南部,崇拜天后比较多的地方是朔庄省(16座)、茶荣省(11座)、薄辽省(9座)、金瓯省(9
座);较少的地方是芹苴市、同塔省、安江省。此外,后江省是西南部地方唯一没有独立的天后宫,而天后只被人们陪祭在关帝宫中。
在越南东南部,主祭与陪祭天后的宫庙也比较普遍。也在阮玉诗的调查中,他确定了越南东南部有58座供奉天后的宫庙,其中最多的是胡志明市,有34座的,(其中有13座是古庙,包括今天已经不存在的宫庙)。平阳省的天后宫庙数量排名第二,有7座。 其中土龙木市的天后庙(俗称婆寺)是一个在该地方崇拜天后的规模与民族文化适应性的典型例子。其余的省份如巴地——头顿省、西宁省和同奈省占了5至6座。尽管与西南部相比,东南部供奉天后的宫庙数量并不多,但是这里的信仰活动更有活力。造成这第2期来传到宁顺省、平顺省各处的崇拜对象。④ 高棉族人供奉Arak、⑤ Kali,这是印度文化演变的表现之一。⑥ 此外,还有一些被认为是许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结果。其中最显著的是观世音菩萨,又称观音、观音慈母、观世音母、南海观音,他是著名的菩萨形象之一,源于大乘佛教的经典,在南部的信仰中转变为一位神明、佛。在南部女神、母神信仰与纯粹佛教的观音信仰的关系中,这种信仰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它已被进行了民间化。⑦ 这个深远的民间性的表现之一是南部人没有称这位菩萨为观音,而是称为佛陀或者佛娘。此外,人们还发现,有一些在华族人的民间信仰中的崇拜对象,慢慢被京族人接受,并逐渐成为了京族人与华族人的共同信仰,如生母、度母、产婆等。
各民族之间的共存、共享与文化交流使越南南部的女神、母神的信仰与越南其他地方的相比,具有许多典型的文化特征。这种信仰类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普遍性。在南部,女神、母神信仰无处不在,并且不断发展,它在南部各地到处都有供奉母神、圣姑的宫庙。第二个特征是历史性。这是属于民间信仰现象的显著特征。⑧ 这一特征的表现在信仰仪式的转变。其中,这里定居民族的女神、母神信仰中的演变性与融合性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实际的调查结果表明,南部的女神、母神信仰有着比较复杂的起源与变化。某些本来属于一个该民族的信仰,后来和其他信仰融合在一起,转变为其他民族的信仰。第三个特征是多元文化即多元信仰的融合。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很难明确区别某个文化因素属于某种女神、母神信仰。南部的主处圣母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南部的主处圣母像是占族人的地域圣母、京族人的玉主
圣母、高棉族人的黑娘等。⑨
总而言之,南部是有着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该地方的人们性格是开放的,愿意接受新的东西以此来丰富地方的文化特色。从这种文化个性而言,南部女神、母神信仰的保留、接受、发展自然与顺利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更深层次地讲,南部的女神、母神信仰不仅单纯地保留了北部或南中部女神信仰的价值、文化传统,而且有其发展路线与独特色彩。这不仅使南部成为越南女神、母神信仰最生动的地方,而且有利于创造越南女神、母神信仰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二、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传播与现状
除了崇拜关圣帝君外,妈祖信仰(俗称天后信仰)是一种华人重要的信仰文化形式。崇拜妈祖的风俗从中国宋朝开始,经过不同的时代,这种信仰越来越流行,可以说在东南亚,只要有华侨聚居的地方,几乎就有妈祖的庙宇,越南南部亦是如此。这种信仰的主祀神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名为林默(又名林默娘),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关于她的生平,有很多不同的传说。但是,在文献与传说中都提到了她是一位善良、聪明而美丽的女人。此外,她还是一个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常救遇险舟楫,给人治病。⑩ 在她去世之后,为了纪念一位孝顺善良、乐于帮人的女人,人们在她的故乡建造了一座庙宇,四时八节香火不断。
起初崇拜妈祖的习俗多多少少有自发性,主要是由渔民创立的,给妈祖建庙是为了感谢她一路护航保佑他们平安渡海。此外,妈祖的崇拜还与沿海渔民的平安渴望有关。换言之,起初人们崇拜她像崇拜一位“南海女神”“和平女神”“渔民的女神”,随着时间的流逝,妈祖已逐渐聚积其他神灵的新功能,以满足人们丰富信仰的需要。从此,妈祖从一位保佑渔民的神灵,成为一位多功能的女神。人们相信、崇拜、仰望并以许多期望去信仰妈祖,他们希望有一个富裕的生活、平安的家庭等。妈祖的灵验故事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多。中国的封建皇帝还册封她,这个行动使妈祖信仰多少地具有官方性质。册封她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使她在中国确立了正统性。起初她被封为“天妃”,据《天妃显圣录》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以范怀风 段玉钟:越南南部女神信仰背景下的妈祖信仰探索第2期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东南部的华人数量比其他的地方多得多。
当然,以上统计的结果只提到了天后信仰的正统宫庙,在那里天后被供奉独立于该地方的其他信仰。在实际上,在越南南部除了主祭天后的宫庙外,还有许多华人与京族人陪祭天后的场所。阮玉诗在研究中还指出,在南部大约有50座陪祭天后的寺庙。 其中,人们陪祭天后在关帝圣君的宫庙是最多的。可以列出一些典型的宫庙如:关帝庙、保生大帝庙(安江省新洲),关圣帝君庙(安江省龙川),关帝庙(芹苴市宁桥),广东关帝庙、海南关帝庙(前江省美湫市),关帝庙(永隆省),关帝庙(后江省),火德圣母庙(俗称火婆庙,朔庄省),水神庙(俗称水婆庙,金瓯省),关帝庙(坚江省),宝龙师祖庙(同奈省边和市),义安会馆(胡志明市第十一郡),二府庙(西宁省)等。实际上,还有许多在其他民族的宫庙中主祭或陪祭天后的现象。
崇拜天后的现象不是华人信仰宫庙中存在的唯一现象,还在京族人的寺庙中的出现,尤其是越南南部的寺庙。在进行实际调查时,不难发现除了以崇拜关圣帝君为一种早期华人的特殊信仰方式外,陪祭天后在这里的寺庙中也被人们特别的注意,原因是南部的寺庙尤其是古老的寺庙,大多是华人社区建造的。他们除了在佛教佛殿系统中安排佛像外,还陪祭其他信仰的神灵来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天后与关圣帝君已被接纳为寺庙的神灵体系,这也是佛教民俗的一部分。可以列举许多典型的例子,以证明这种陪祭形式在南部的存在,如:巴地——头顿省龙田县龙盘寺、茶荣省茶句县新龙寺等。在20世纪初期,随着佛教的复兴与革新,非佛教信仰的现象是逐渐与寺庙分离的。然而,人们崇拜母神或女神的心思仍然始终如一。女神的供案(包括天后的供案)不是与寺庙分离,而是从正殿移到外面。在许多寺庙的花园中人们建造了天后宫主祭与陪祭天后,如胡志明市第三郡永昌寺的天后庙,胡志明市首德郡新和寺的天后宫,胡志明市平正郡金刚修院的天后庙(图2),巴地——头顿省龙田县的清明寺(图3)等。显然,从正统的观念或佛教知识分子的角度而言,南部寺庙中的天后宫的存在是一种“迷信”的形式,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学说。但是,从民间佛教的角度而言,佛教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完整的复合体,可以看出这种具有多少积极的人生意义,有助于使佛教更加接近大众的生活。这也是在佛教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影响下,越南南部的寺庙中仍然存在着天后信仰的原因所在。
南部寺庙不仅有主祭与陪祭天后这种民间信仰的形式,而且还接受与实行这种信仰形式的仪式,例如:每年农历的三月廿三日仍举行祭礼。当然,在此之前,人们会举行祭礼之夜,各图3 巴地——头顿省龙田县清明寺的天后供案图2 胡志明市平正郡金刚修院的玉皇天后庙范怀风 段玉钟:越南南部女神信仰背景下的妈祖信仰探索

种仪式既独特又与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当地人来到非常拥挤的寺庙,使寺庙的气氛变得热闹非凡。这不仅表明佛教在民间信仰生活中的适应性,而且肯定了南部天后信仰的流行性。这种现象表明了该地方敬拜天后习俗的活力与传播,使天后的崇拜成为一种华人的特殊信仰形式,并逐渐被南部其他民族接受。在当今开放的文化环境里,共享中国文化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它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力量与精髓。
三、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特征与文化价值
越南妈祖信仰,尤其南部地区的妈祖信仰是一种华人的特殊文化信仰。因此它代表该民族
信仰的文化价值特征。虽然,文化是一种不断变动的价值,但是在各民族共处过程,妈祖信仰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意味着,越南南部的妈祖信仰除了带着原本特色文化之外,还带上了
越南南部本土文化。接下来,我们提及一些特征与代表文化的价值。
(一)妈祖信仰的特殊性
根据以上的分享,妈祖信仰源于宋代。越南南部京族人接受妈祖信仰是于17世纪末至18世
纪初,当时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移民入越南而产生的。妈祖信仰是华人的特殊民间信仰之一,所
以华人与越南各民族在生活当中还保存着原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信仰。妈祖信仰增强了华人的凝
聚力。妈祖信仰形式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是由华人以文化确立起来的,而且通过建筑风格、供
奉摆设、活动信仰形式以及生活当中和妈祖信仰的相关方面来表现的。
关于建筑,妈祖的寺庙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原则建造的,以阴阳宇宙的概念,融合和谐的对称审美观或者说根据“口”一词或“国”一词的形状而设计,中间有一个天井,适合扩大祭礼与仪式的空间并增强传统信仰建筑的审美性。装饰图案还显示了华人装饰艺术中的熟悉模型,尤其体现在描绘出妈祖生活的图像。在寺庙中布置雕像的格式表明了这种信仰形式的特殊性。因此,天后像19被人们庄严的布置在正殿中,表明了人们对她的尊敬。在一些地方,人们布置天后像在中间,旁边是千里眼与顺风耳或珍珠娘娘与西宁圣母等。20
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特殊性体现于在节日里进行祭礼妈祖。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节日是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这个日子是依照妈祖诞生的传说而来的。有一些地方选择妈祖的节日是随着他们本地文化与情况来组织的。21
虽然妈祖信仰受本地文化及本地信仰的影响,但是南部妈祖信仰的节日仪式还保存着华人的特殊民间信仰,如沐浴节、迎神节、迎桥仪式等,此外还有其他的特殊活动促进形成了这种信仰形式的本色,如挂灯笼、鳞舞等活动。当然,在文化交流与共处的过程中,妈祖信仰的仪式会有一定的变化,所以越南南部的妈祖信仰与在中国妈祖信仰会有异同的。这样的形态不仅对妈祖信仰来说很普遍,而且在世界上的民间信仰也遇到同样的情况。因此,通过保留天后信仰中最基本的形式与价值,体现出越南南部这种信仰的生动价值,同时表示了在新的地方华人共同的文化本领。
(二)历史性与人生价值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现象,而妈祖信仰是一种民间文化的形式,因此它也体现了历史性和深厚的人生价值。在越南南部,这种信仰的历史性与人生价值是清楚地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第一个方面体现在南部妈祖信仰的保留与持续是不断发展的。这有助于形成丰富的人生价值系统,以此作为稳定、建设与发展社区生活的基础。在某个角度来看,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明显的现象,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成就”,它需要内在的力量来自文化主体(即南部的华人)以及这种信仰形式与地区的人们生活有关。因为实际上,有许多在南部的信仰形式是无法在社区文化历史流中保持其连续性的,甚至消失了,仅能在社区的意识中留下了淡漠的记忆。22.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历史性与人生价值通过在巨大的文化空间中妈祖信仰的普遍性而体现。以上所述,从本土文化的方面来看,在越南南部所有的城市都崇拜妈祖,甚至一些很少华人生活的地方也崇拜妈祖。从文化的主体性而言,妈祖信仰不仅存在在华人信仰之间,而且存在于越南各种民族之中,尤其京族人。值得注意的是妈祖信仰的普遍性除了影响到有信仰妈祖的京族人外,没有信仰妈祖的京族人也受到了影响。如:在妈祖节日的时候,没有信仰妈祖的京族人也会参加一些妈祖节日的活动,例如他们为妈祖上香、参加礼拜、祈求家人平安、供养等等。很特别是,在这儿没有民族的分别,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此外,到妈祖节日之时,有一些地方的人来成立群团,每年轮流到其他崇拜妈祖的宫庙参加妈祖的节日。因此,有一些在越南南部供奉妈祖的宫庙不仅是一个信仰场所,而是成为一个属于省部级或地区级的妈祖寺庙。第三个方面体现在妈祖信仰的历史性与人生价值体现在适应性与变动性,以及信仰的仪式。一般来说,文化是一个所有价值观与表象性的系统,而且没有永恒固定之说,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3 妈祖信仰在存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变化,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变化最显著就是妈祖的文化职能上。妈祖原来是一位女海神,后来,为了符合人民的需要,妈祖成为一位有许多职能之神。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建造了妈祖寺庙不只在海边的地方,具体是胡志明市、同奈边和市、平阳土龙木市等各供奉妈祖的宫庙。为了符合本土文化与本土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有关的活动有些许的变化。比如:有一些地方,他们不使用农历三月廿三日作为妈祖诞生,而是使用他们本地文化的日子来作为妈祖节日,随着地区经济的情况而组织妈祖节日。
(三)融合性与多元文化性
越南南部妈祖信仰的融合性,首先最突出表现是妈祖信仰取向已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这不是越南妈祖的特殊信仰,除了越南南部地区,还有中国南部地区与一些受到妈祖信仰影响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然而,在越南南部,融合性体现出来很明显。越南南部对供奉妈祖的地方各有称呼,其中他们称呼“寺庙”一词的来源,就是从供奉佛教的地方来的。此外,在越南南部称呼崇拜妈祖地方不是一个唯一的现象,而且有一些崇拜各位神灵地方也将“寺庙”一词融进称呼中,比如,关圣帝君供奉所,称为“翁寺庙”。此外,一些圣母、娘娘供奉所被称为“寺庙”。妈祖信仰与佛教融合的倾向性也体现在于其他的现象,其中最明显就是配祀的现象,例如,在妈祖寺庙里也供奉了佛像,经常见到的是配祀妈祖与观音菩萨。至于,在一些妈祖寺庙的正殿不是用来供奉妈祖,而是供奉释迦摩尼佛、观音菩萨,排在佛像后面就是供奉妈祖的位子,依照一些越南南部寺庙里“先佛后祖”的模型。有一些向着妈祖祈求平安的活动原来是来自佛教的。接下来,在越南南部华人的会馆和妈祖寺庙里已经体现了妈祖信仰受到佛教精神很深的影响,慈悲精神、救苦救难都是来自佛教思想之中。
越南南部妈祖信仰除了与佛教融合起来外,还与其他文化融合。因为越南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地区,所以在生活当中,崇拜妈祖的华人会碰到越南信仰文化、柬埔寨信仰文化等,因此逐渐地,妈祖信仰会受到越南和柬埔寨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崇拜主题、配祀形式、建筑风格以及崇拜宗教的形式。
关于建筑方面,大多数越南南部供奉妈祖寺庙建筑标明为华南人建造完成的。乃至于,有
一些妈祖寺庙使用建筑材料都是从华南转运到的。因为已经修建了很长时间了,所以在越南南
部的一些妈祖寺庙渐渐被腐蚀。因此,在越南南部的华人会馆与越南政府一起进行重修,不仅一些以前建筑的材料被换新的,而且一些华人建筑的风格逐渐被改成越南文化或柬埔寨的文化。融合性还体现通过实行信仰的方面,除了遵守华人在信仰实践中的原则外,南部的许多妈
祖寺庙还融合,甚至以佛教仪式为中心。除了接纳了来自其他民族信仰的积极因素外,妈祖信
仰还接纳了其他消极的因素,尤其是民间的弊俗如算命、烧冥器等。这些已不再符合新时代的
活动。由此可见,这种融合带来了妈祖信仰许多新的积极方面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改
进的方面。
四、结语
COMMENTS